手机销量连年下滑,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换手机了?
★ 关注防失联 → 右上角 → 设为星标 ★
文丨张是之
你有多久没有换手机了?我翻了下自己的网上订单,发现上次买手机还是2020年初,已经快三年了。
2014年给我妈买的老年机,现在也还能正常使用,八年多从来没坏过。她用着也很顺手,没说要换新的。
刚刚又翻看了一下我的手机使用时间,平均每天接近6个小时。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,二十分钟不看下手机,心里就该有些发“毛”,会有种不知所措之感。
聊天社交、扫码付款、工作接龙,如今没有手机,我们几乎是寸步难行。手机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的体外器官,片刻不能离开。
手机越来越重要,但我们更换手机的频率和意愿却都在下降。有数据显示,目前手机消费者的换机周期继续延长,达到28-36个月,也就是两三年才换一次。
这个数据与我个人经验相吻合,也说明很多人和我一样,也是两三年没有换手机了。
与此同时手机销量也在下滑,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《2022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》,2022年1-11月,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.44亿部,同比下降23.2%。
这个数据相比于2016年总销量5.6亿部来说,已是腰斩。六年跌去一半的销量,平均下来每年都要减少12%的销量。
这个数据对经济增长一直还算平稳的中国来说,多少有点奇怪。经济在增长,手机销量却一直在下滑。
据统计,截至2021年底,国内手机社会保有量达到了18.56亿部,人均拥有1.3部。
所以从市场整体看,手机已经告别增量市场,进入存量市场的争夺。
现在已是红海的市场,未来竞争只会更加激烈,而这背后的原因主要还是跟手机自身有关。
一方面手机性能已经足够好,可以满足大部分生活场景的需求。
而且这些年安卓手机的稳定性和耐用性也大大提高,原来苹果手机可以几年不换,安卓用久了会出现卡顿,现在已经不会了。
新手机上市虽然性能有所提高,但相对于我们的需求来说,并不是一种必须。简单来说就是,够用,不需要换。
另一方面,手机已经很久没有让我们体会“惊艳”的感觉了,缺乏再次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创新。
包括苹果在内,从这几年iPhone新品发布会来看,更多的是在说手机性能的提高,比如芯片、镜头、成像等等,没有了当年iPhone问世时的“颠覆感”。
iPhone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,它具有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的“破坏性创新”能力。
因为iPhone不仅仅提供了更优秀的使用体验,还同时开辟了全新的手机使用场景。
比如原来手机主要功能是打电话、发短信,后来的功能机有了一定的上网能力。而iPhone的出现,配合各种APP的应用,使得手机变成了一台超微型的便携电脑,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,而是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生产力工具。
比如拍照功能,从开始的单镜头,到后来的两颗镜头、三颗镜头,出色的成像性能大多数时候不比数码相机差。
同时他还非常便携,比数码相机块头小,还多了可以处理照片、发到网上跟别人分享等很多其他功能,瞬间争夺了部分数码相机的市场。
原来很多人出去玩都会拿数码相机或DV,但现在出去都手机加一根自拍杆了。
此后,随之而来的便是开放系统安卓的出现,以及各大厂商下场。除了苹果,包括韩国三星、中国小米、华为、OPPO、Vivo等等在内,迅速把手机市场从高端到低端进行了全方位分层覆盖。
手机随着价格的下降而普及,与此同时,微博、微信、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“国民级”应用也陆续出现,可以说是软件与硬件的交相呼应、互相成就,造就了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“黄金十年”。
但是最近这几年,技术创新的停滞,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创新力不足、同质化严重,是苹果和其他智能手机厂商的共同困境。如果仅仅是提高性能,没有令人惊艳的新功能,那么手机就仅仅是一个工具。
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,新手机已经不能让年轻人觉得这个新功能“很酷”,我必须第一时间拥有它,必须第一时间“炫耀”。
这个“炫耀”功能,前几年iPhone是有的,最近几年明显在减弱。为了让手机更酷、更专业,各大手机厂商也都在做着新的尝试,比如和传统知名相机品牌合作,小米和徕卡、OPPO和哈苏、Vivo和蔡司等等。这些联名合作,对成像质量有提升吗?
肯定有,但其实形式大于意义,非专业用户可能很难分辨出来。只能说,手机厂商为了细分市场、深挖需求已经尽力了。
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出生数量的减少,手机现在的红海竞争必然更加激烈。
赢得未来市场的关键,要看谁有能力创造出“掀桌子”的颠覆性产品,用熊彼特“创造性破坏”能力再次挖掘市场新的需求,开辟新的市场。
而这也是正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,从一个历史的角度观察市场变化,看下一代新产品鹿死谁手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2023年02月16日,本文首发《南方周末》,略有改动。
——————
题图:Claude Monet